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基本信息
邻东坪镇,北邻乐昌云岩镇,西南邻乳阳林业局。镇驻地南距县城(直距)27公里,北距云岩镇15公里。全镇21个村委会,1个居委会,249个自然村,7498户;总人口3.9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3.7万人;总面积384平方公里。
游溪镇
游溪镇位于县城东北部,东邻桂头镇,南邻一六镇,西邻东坪镇,北邻必背镇。全镇总面积121平方公里。农业耕地面积8121亩(汉区4413亩),其中水田6197亩(汉区占八成多),宜林山地145048亩(有林地129430亩)。全镇2648户11300人,其中瑶族6376人,占总人口的57%,农业人口10640人,占总人口的95%。人口密度93人/平方公里。全镇共有11个村委会(汉族3个,瑶族8个),75个村民小组,社区居委会1个,2个居民小组。
洛阳镇
洛阳镇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,东邻东坪镇,南连大布、清远市英德(县级市)波罗镇,西接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、称架瑶族乡,北靠广东省乳阳林业局,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高寒山区镇。2005年5月与古母水镇合并,土地总面积325平方公里;林地面积43.42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87%以上;耕地面积14468亩,其中水田8662亩。辖1个居委会、12个村委会, 91个村民小组,130个自然村,总人口10909人,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68人。
东坪镇
东坪镇是乳源三个瑶族乡镇之一,于2005年5月乡镇行政区域调整时,由原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新成立的乡镇。东坪镇属于石灰岩山区,全镇土地总面积为359平方公里;下辖10个村委会,1个居委会,80个村民小组;总人口为11285人,其中瑶族人口为6258人,非农业人口514人。
名胜古迹
必背瑶寨
必背瑶寨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,距韶关市区56公里。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,故名“鳖背”,由于“鳖”字笔画多难写,讹为“必背”。居住在这里的6千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,属过山瑶。必背是老挝、泰国、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、法国等欧美瑶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。
必背瑶寨依山而建,有别致的树皮房、竹房,依山临涧的吊脚楼别具一格。瑶族人民特别喜爱唱歌跳舞,不论是在山岭、密林还是在耕山、砍木或鱼猎,到处都可以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。尤其是在节日或举行宗教仪式(俗称法事)时,瑶族群众更是欢歌载舞,共庆丰年。男女能歌善舞,以山歌传情示爱。民间有许多优美的舞蹈,如草席舞、插秧舞等,乐器有唢呐、牛角等,流传源远流长。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,服饰、建筑、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,都有式样多种、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。尤其是刺绣是瑶族的传统工艺相当成熟和普遍,基本上每个成年女子都懂得刺绣,刺绣时一般不用事先在布上绘制图案,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线,直接在布上用彩色棉线绣出图案,充分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艺术才华。同时,瑶族中药文化有较深的内涵,有很多医治风湿、跌打、肝病等的秘方,疗效奇特,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。瑶民普通有酿酒,饮酒的习惯,有条件的家庭劳动回家时不论有菜与否,中午或晚上均饮一点自酿的水酒,即用糯米酿自的20度左右的“苦爽酒”。瑶家有两种出名的食品,一种是自制的豆腐,用山涧泉水,本地黄豆为原料,磨得特别精细,制出的豆腐幼嫩细滑;另一种是熏猪肉,杀猪时将猪肉切成长长的一块块,挂在炉堂上方,经烟火熏烤后食用,熏猪肉皮脆肉爽,肥而不腻,色泽金黄,醇香可口。苦爽酒、熏猪肉和豆腐是瑶家待客的最好佳肴。 瑶胞热情好客,用甘甜的瑶山茶、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。游览必背瑶寨,可欣赏美丽的瑶山风光,领略古老而奇特的瑶族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瑶族歌舞。
仙人桥
仙人桥位于县城西南40余公里处的洛阳镇半星雷屋村,高山斜坡上、绿树掩映间,有天然仙人桥两座,分大、小拱,属石灰溶蚀地貌景观。大拱桥高70米,宽50米,长150米。小拱桥更为壮观,高约138米,内拱106米,宽53米,长约156米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半山峭壁间造就了秀奇险峻的仙人桥,登临桥上,神清气爽,飘然出尘,顿有“遗世而独立,羽化成登仙”之虞。在大拱仙人桥的入口处,有峰峦绵延,势如雄狮回首南望,狮身高约38米,长约60米,狮头、狮眼因石灰岩溶蚀脱落而成,形成了“雄狮”回头的奇特景观。
云门寺
在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,有一座千年名刹,这便是佛教禅宗“云门宗”的发源地--云门山大觉禅寺。
云门寺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。庄宗同光元年癸未(公元923年),时年60岁的文偃经奏准南汉王同意由原驻锡地灵树移庵,领众开创云门山,他“因高就远,审地为基”,创建梵宇,经历5年而告功竣。据云门山志记载,寺观建成之后,“闻风向道者,云来四表,拥锡衣止者,恒逾半千”。文偃禅师开示法语,立章传道,并在此创立“云门宗”。 南汉白龙三年(公元927年),南汉王敕封该寺为“光泰禅院”,后又敕改为“证真禅寺”。至南汉大宝六年(公元963年),又敕改为“大觉禅寺”,此名一直沿用至今,因该寺坐落在云门山下,故世人习惯称之为“云门寺”。
云门寺几度兴衰,历经苍桑。其鼎盛于北宋时期,但南宋以来则逐渐衰微,至明清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已到了破败境地。虚云和尚在完成南华寺的重修工程后,于1943年12月在李汉魂、李济深和邹洪的支持下,移锡云门,在当时抗战困难重重的情况下,昼夜操劳,历时9年,完成了云门寺的重建工作,一时宗风大振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给云门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,使其僧去寺残,难于馨述。幸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使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,1983年4月9日,国务院确定云门寺为全国重点保护的寺观之一。1982年虚云老和尚的法嗣弟子佛源大和尚,从北京重回云门,肩负起恢复和振兴祖庭的重任,在政府和海内外四众弟子的支持下,历经艰辛,终于将云门祖庭重建重修,面貌一新。
云门寺环境幽雅,风景奇特,既是乳源的八景之一,亦为岭南胜地。寺的四面层峦叠嶂,山高林密,猿猴、白鹇等珍禽异兽,时有出没。环寺苍松挺劲,竹影婆娑。更有云门寺后山的风景名胜桂花潭,前来云门寺者必往观赏。从寺后向东北山径而行二十多分钟,即见潭形如盆,石壁环拱,潭内水清见底,潭深六尺有余,瀑布从几十尺高的崖顶飞流而下,置身潭畔,暑气全消,神清气爽,令人流连忘返。
据佛源和尚和云门寺新任方丈明向法师介绍,云门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完全继承了祖师的宗风,寺风严谨。直到现在还严格保持着过农禅生活,学修并举,老有所养,幼有所学的丛林制度。
“云门宗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个较大支派之一。由文偃祖师创始于云门山,故取山名,以立宗名。“云门宗”在北宋时与“临济宗”并盛。其宗风是“孤危耸峻,人难泊”。为继承祖风,培育僧才,1992年,在佛源和尚的倡导和努力下,云门寺佛学院正式成立。目前学院建设初具规模,教学楼、办公楼、法师寮、学僧寮宽敞明亮,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,大藏经数部,禅堂、礼堂、电脑室、视听设备齐全,具备了较好的办学条件。佛学院历来注重道风建设,把传统僧教育和现代教学相结合,形成了一套“学院丛林化”的管理制度,学僧除修学佛教教理外,每日早晚坐香,并适当参加寺院出坡劳动,夏季有3个月安居用功办道,冬季则参与精进禅七,使所学的佛学理论与日常修行实践相融合,让培养出来的僧才适应丛林的生活和未来佛教的发展。 如今的云门寺,不但恢复了原貌,而且有了新的发展,崇楼杰阁,广厦层台,宝相庄严,梵刹清净。京珠高速公路的开通,使其交通更为便利,由广州驱车前往,一路顺驰,不过3小时,已抵云门祖庭。近年来,云门寺接待的国内外四众弟子、知名人士和旅游者数以十万计,还接待了大批来自美、英、法、日、澳大利亚、泰国、缅甸、新加坡、印尼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徒朝圣团及旅游者。现在的云门寺,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,又是乳源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海外联系活动的“窗口”。
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的前面,有2尊小型的汉白玉佛像,一立一卧,是缅甸佛教徒于1798年赠的,用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刻而成,通体细滑,看上去具有强烈的质感,如真人肌肤一般,为云门寺珍宝。殿内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烧成的大型彩瓷佛画,长24米、高4米,是中国当前佛寺中独一无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画。它生动地刻画十八罗汉、24诸天王42个人物,画面下层是十八罗汉,上层是二十四诸天像。